查看原文
其他

我把我奏唱给你听!

央视新闻 2019-10-13

《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

这一次,

我们带你打卡城市地标建筑,

标记时光。


新中国成立70年,时代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留下太多印记。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林立在每个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建筑。一座与你一起成长的建筑,一段常说常新的故事。那些地标性建筑,在斗转星移之间倾诉着岁月往事,在雨雪洗礼之下彰显着城市性格,在风起云涌之际丰富着中国形象。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微视频《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带你每日“点亮”一座城市地标建筑,在共和国70年蜿蜒前进的足迹中,解封历史;从一代人、一座城、一个国的成长中汲取力量。我们,唯有知来处,方能识归途。






国家大剧院

☟四分钟快速打卡☟


▽ 国家大剧院“名片” 滑动查看

国家大剧院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外观呈半椭球形,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餐厅、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

国家大剧院于2008年12月19日获“鲁班奖” ,2009年10月28日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国家大剧院,“破壳”而生


2007年,

酝酿近半个世纪、

施工近六年的

中国国家大剧院首度亮相,

便惊艳了全世界。


它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

占地11.89万平方米,

内含四个剧场,

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

与壳体外的人工湖

形成了和谐的呼应。
半椭球形的国家大剧院

立于碧波之上,

不远处是肃穆庄严的紫禁城,

古老与现代交汇于此,

像是当代开放中国的一个缩影。



在国家大剧院,

古典的、现代的,

京腔京韵的、五湖四海的

文化正在上演。

人们来到这里,
感受音乐、戏剧里的悲欢离合,
感受着艺术带来的惊喜与震撼。



在这里,
人们为歌者与演员鼓掌,
为遇到知音而默默感动。



艺术改变生活,
也改变了无数人,
生活中的心境。
 美的事物总会
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
“美”没有定义,
但当你看到它的时候,
便会了然于心。



因为它,
艺术与高雅不再遥不可及;
因为它,
音乐与戏剧全变成享受。




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1958年,
建设国家大剧院即已提上日程,
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未来的
大剧院选定了院址
——人民大会堂西侧。
后来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搁置,
人民大会堂西边的位置
一直被保留至上世纪90年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等待,
2007年,
国家大剧院终于“破壳”而出。
国家大剧院建成后不仅是
中国文艺最高级别的展示舞台,
并且在世界文艺版图上迅速崛起,
已然成为全球
最具影响力的剧院之一。

∆ 保罗·安德鲁


这一气势恢弘又构思精巧的建筑,
出自法国建筑大师
保罗·安德鲁之手。
他的设计方案,
从10个国家的69个方案中
脱颖而出。
他希望大剧院能像
一粒孕育生命的种子,
最终生发为一块梦想之地。
“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
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人们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蛋壳,
永远孕育着生命,
永远有精彩破壳而出。
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
外壳、生命和开放。”

∆ 保罗·安德鲁创作国家大剧院的手稿


保罗·安徳鲁的椭球形设计方案,
曾遭到了一些城市规划专家的反对:
这个西洋建筑风格的国家大剧院,
显然与天安门周边现有的
建筑风格不协调。
文化部对此回应道:
天安门周边的建筑是与时俱进的,
一个城市的建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民大会堂西边出现
西洋风格的大剧院,
没有什么不和谐的。


∆ 2004年7月28日,即将完工的国家大剧院。


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
还有一层寓意是
天外来的一滴水滴,
落到了北京。
安德鲁认为,
水会给城市建筑带来灵气。
但也有质疑的意见提出:
如果水池发生了泄漏怎么办?
国家大剧院的一些建筑
在地面以下,
泄漏的水淹没了
国家大剧院怎么办?



根据这条意见,
水池的设计做了修改。
表面看是一个完整的水池,
其实在水面下隔成了一个个格子,
即使某个格子的水发生泄漏,
也只会漏一部分水,
不至于淹没整个剧场。
同时,从安全的角度考虑,
国家大剧院的周边开了许多小门,
作为逃生通道。


国家大剧院是保罗·安德鲁的杰作,

每次来到中国,

哪怕日程再紧、工作再忙,

安德鲁都会特意挤出时间,

到国家大剧院里看上一场演出。

他经常一个人,

坐在二楼靠窗的一个角落,

欣赏国家大剧院和周边的环境。

他坦言:

“在我此生所设计的诸多建筑作品中,

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我心中排第一!”



2007年12月22日,
国家大剧院正式开放。
除了国内众多艺术院团,
国外名家名团也渐渐把大剧院
当成了一个不能错过的演出场所。
指挥大师阿巴多、祖宾·梅塔,
古典乐天团柏林爱乐、
维也纳爱乐……
那些昔日国际舞台上
如雷贯耳的名字,
因大剧院而变得近在咫尺。

∆ 著名指挥家古斯塔沃·杜达梅尔与柏林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合作献艺“醇·萃古典”。


2018年11月,
巴伦博伊姆与
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杜达梅尔与柏林爱乐乐团,
接连亮相国家大剧院。
76岁的巴伦博伊姆
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
钢琴家、指挥家之一,
也是郎朗的老师。
他首次来到这里,
即对“蛋壳”大加赞赏,
“我知道你们对这个建筑已习以为常,
但对我这个第一次到来的人而言,
这就是一个奇迹!”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
声音效果也让他赞不绝口,
他幽默地问工作人员:
“我能把你们这个厅搬回柏林吗?”

∆ 巴伦博伊姆

钢琴大师布赫宾德感言:
“在国外演出的时候,
我经常会在舞台上或者
走到高处的包厢里看一看,
大部分观众都是白发老人,
但北京不一样。
这里的观众有很多年轻人,
这非常了不起。”

∆ 布赫宾德

这就是北京——

她古老又年轻,

她以海纳百川的胸襟,

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正以惊人的速度变成“新北京”。



天安门的国旗伴随太阳一同升起,
各大环线上的车流开始穿梭,
四通八达的地铁人潮涌动,
胡同巷子里炒肝飘香。



她是“八大古都”之一,
3000多年前,
蓟、燕定都于此,
此后,元、明、清等朝代,
都曾以她为都城。

 

 

这里有天下奇观万里长城,
登上八达岭长城,
追随起伏的山脊,
完成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约定,
体会站在顶峰的畅快。


 

这里有纵横交错的胡同,
它们是城市的脉络,
交通的衢道,
也是老百姓生活的居所,
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
重要舞台。



北京的南面,
大兴国际机场如凤凰展翅,
吸引全球目光,
未来将成为世界交通重要枢纽。



古老的北京、现代的北京,

飞速发展变化的北京,
既保持了古都的庄重美丽,
也洋溢着现代化都市的气息。


  

国际的北京、创新的北京,

正在有机融合,

这是一座,

穿越了漫长厚重的

历史旅途之后,

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大城市。


 

北京,
为你开天辟地,
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
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北京,欢迎你!

内容/央视新闻整合自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

图/部分来自视觉中国


☟ 点击下图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打卡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之北京电报大楼



☟ 点击下图

打卡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之北京工人体育场



☟ 点击下图

打卡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之重庆李子坝轻轨站



☟ 点击下图

打卡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之深圳地王大厦



☟ 点击下图

打卡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之武汉长江大桥



更多新闻


监制/李浙 策划/王元

编导/王若辰 摄像/马雷 樊墨麟

后期/杜世晗 编辑/关欣

©央视新


 喜欢请点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